小别姑苏:谈谈易的本质和正确的易学态度

微信公众号:紫微斗数命理研究 作者:小别姑苏 2018-01-16 阅读:

 易是什么?


每个人读易的收获都是不同的,我的易学思想也只是我个人对易理的理解,不代表真理,也不需要和别家的言论对比,当有一天你们也能进入这个易的世界,你们自己也会结合自己的经历人生,知识观念得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易学思想。

有的人从易中读出了方法,有为人处事的方法,生活的方法,管理的方法,努力的方法……很多讲管理学的讲师,用易经包装一下,也是说得头头是道的。

不过易经被诠释得最广泛的方法,还是命理五术,山医命相卜。

易学思想不管哪家哪派,重点是什么,都能追根溯源到同一个理论体系中来,尤其是作为领导国社会学发展的儒家思想,将《易经》定调为“六经”只首,于是易学成了中国人伦理、道德思想的基本源头,我们汉民族文化中的方方面面,社会,伦理,科技,政治,医学,技巧,为人处事……这些都能从易经中找到源头。

为什么一部易经能包罗万象,发展出如此众多的学问方法,流传千古?

因为易就是“规则的解释”。

易这个字,字源是蜥易,又叫守宫,是一个象形文字。而这个字恰好上部为日,下部从月,《秘书》曰:日月为易,象阴阳也。所以易的原始概念,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阴阳。

阴阳代表什么呢?日月轮转,冷热交替,生死循环,四时变换,这些所有的事物描述,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运动和变化。

事物在运动中就必然会有变化,不管是质量变化还是位置变化。然而又一个事实是,不管怎么变化,都是有规则的变化。

白天和夜晚的交替,是规律的,所以人类能昼出夜伏,产生生活规律;生老病死,是规律的,所以能发展出医学和科学;四时变换,是规律的,所以能制定出节气历法;科学研究可以让你知道,某种金属加热到多少温度会发生状态变化,某些化学物质按照多少比例混合可以得到新物质。

你说,这不是定律吗?定律不就是已经确定的规律吗?

规律是什么呢?规律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预测。你想呢,如果你说一个人不规律,是不是因为这个人的行动超出你的预估?感冒了你要吃药,因为你能按照规律预测到不吃药病情会加重,这是规律的作用。秋收冬藏,人类生产劳动,预测天时变换,以安排春耕秋收,这是规律的作用。

所以规律的建立和成立,其实都是为了完成预测。

既然是规律,那就是能预知到其后发展的。子时过后肯定是丑时,不会变成午时。

所以很多人把易学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,很排斥说易学是占卜预测书,其实这种观念是不客观的。我能理解易学研究者多么重视这个理论体系,不想将其与被妖魔化的占卜命理玄学联系起来,但是我们易学思想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看事物的本源,那么对于我来说,易的目的正是为了完成规律的把握和预测。

不管从易学中发展出多少学科,多少思想,都不能否认这个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规律的解读和使用,我们不需要抬高易学,我们只需要正视预测的存在,正视预测的本质,易学不是玄学,不是伪科学,而是一种寻求解读宇宙规律、人文规律、社会规律的辩证学。

易学是辩证的,这点勿庸置疑,阴阳学说包装下就是马克斯辨证思想,事物有好的一面就会有坏的一面,和阴阳根本律就是一个东西,只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字精炼,用两个字就概括了,不管你叫他阴阳也好,两仪也罢。

那么易学的高度究竟有多高呢?
我把世间的学问理论归纳成五个等级,道——理——法——术——技,这个排序是逐层下降的过程。

道是本质,理是用来解释道的,可以叫原理、理法,法是用来诠释理的,原理演化出的操作方法,术是方法论的可行性精华,技是术的最终演绎。

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评判,我们就不能按照古人的说法来定义一个学问的高低了。比如古人说为官之道,从商之道,以道名之,实际上表达出来的这些学问,是属于术。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,厚黑学,纵横学,市场心理学等等。

比如古人称呼的兵法、道法、以法名之,实际上也不是操作方法,而是近乎技法了,比如三十六计,已经纯粹在应用层面了。

又如数学定律能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,通过方法得到公式(术),利用公式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软件、建筑、甚至买菜(技)。

又比如天理的记录方法,衍生历法、天文学、气象学等“术”,而后术中又衍生出技来,例如历法的衍生技术就是干支、节气、阴阳历等等实际的此操作。

很明确的说,我认为易经还没达到“道”的地步,易经是一部“理”书。

然后有人会问,那么是不是《道德经》能达到“道书”的境界?错了,道德经在我看来,是属于“法”这个阶层的理论。

道是什么?我认为道就是一个囊括了宇宙所有规则体系的概念。道不是时间,不是空间,不是知识,不是技法,不是形象,而是天地规则的总称;然后分散开来,只关注一部分的话,着眼于天象的规则,我们叫天道,社会的规则叫人道,武术的规则叫武道。

做学问的人,参禅问道,求道求的就是对天地自然规则的理解。

有人说,老子提出天人合一,天就是道的代表,天人合一就等于人即是道,道即是我,这种层面的理解层次应该是等同于“道”的。

实际上天人合一,只是易经思想里很小的一部分,《道德经》主要论述的,都是方法,比如治国的方法,治民的方法,所以这是一部方法书,而老子著书的时候,只是偶尔提到自己的理论是上古圣人先贤说的,并没有解释这些方法的基本理论,是缺乏理法支持的一部书,虽然对于理论并没有过多解释,但是道德经将天人合一这个方法论述得非常完整,所以后人能从道德经中萃取出安邦治国的术,教化民众的术,养身修行之术,合纵连横的术。

而后呢每一种术都演化出若干的技,比如用于实施兵家的术,需要有管理、技艺,武艺,武器等等技的支持,否则这个术是用不出来的,没有条件使用。

医术,你也需要有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,针灸开方等技来贯彻这个术,没有技,术也用不出来。

再比如,我们玄学五术里,山医命相卜,每一种术都有很多分支的技,相术里有面相技法,宅相技法;命术里有八字技法,紫微技法。

当然,所有的技术都会提及一些自己的方法论,也会讲解一些方法从何来而的“理法”,比如随便打开一本八字教材,都会教你干支五行的使用,这是术的部分,而后讲解干支五行的来源过程,这是法的部分,最后告诉你这些基本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,——易经河洛。很显然的,易经就是在理的这个阶段。

正因如此,我们习惯上也是称呼易经的东西为“易理”

那么老子的道德经如果是法,他的理从何而来呢?是不是也来自易经呢?

老子和易经。我们在讲这个问题之前,首先要确定一个基本观点,那就是易经的思想源头远远比三大宗教的原始哲学起源时间要早。


老子、孔子和释迦摩尼是同时期的人,在公元前六世纪,距今两千六百年。他们一个成为道家思想的始祖,一个创立了儒家思想,一个建立了佛家思想,成为世界上受众群体最多的三大宗教。

然而我们知道,易经的历史远远早于这个时期,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周文王整理了周易,然后由他的儿子周公旦编撰出来,文王的时期就已经比孔子提前了五百多年,而在周文王之前,易经就早已存在了,甚至已经在历史上湮灭了两次,在周易之前的易经,一曰《连山》,一曰《归藏》,都已经消失于历史之中,如果你真的将易经源头追溯到人文始祖伏羲那会,等于要提前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。

 

当然我们尊易经起源于伏羲,更多的是出于尊敬这门学问,并不是真的有直接证据来证明,古人著书有这样的习惯,喜欢托名,比如道书多有八仙和其他神话仙人冠名,只是提高权威性的一种方式而已。

但是易经比孔子和老子所在时期要早很多,这点是无疑的。

 

那么很多研究《道德经》的人会说,老子完全没提到过易经,所以老子的思想不是源于易经的,然而老子真的没提到易经吗?

 

不是的,道德经里面有很多易理的影子,比如最有名的一句,老子《道德经》第42章上说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

 

这个阴阳互根的先天思想,最终演化成了太极图,太极图后来成了道教的标志,但是实际上历史上创造太极图的人,基本都是研究易学的易理派,比如周敦熙。

 

阴阳思想是易经最本质的思想,上面说易这个字的时候就提过,“日月为易,象阴阳也。”

所以老子的确是受到易学思想影响的,连颠沛流离的孔子都能找到易经来读,更不要提作为周朝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的老子,连孔子都要特地去向老子问礼,可见老子是当时天下最有知识的人之一,甚至在某些领域远远超过孔子。

这样一个人不可能没读过易经。

那么为什么老子没有正式提到易经呢?

我的理解是这样的,首先,道德经怎么来的,传说是老子西行路上出函谷关,被守关的尹喜强行要求留书的。

司马迁在《史记老子传》中记载老子“居周久之,见周之衰,乃遂去。至关,关尹喜曰: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,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,莫知始终。”

所以说,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《道德经》,不是在自己书房安静地引经据典,细细考究,著书立说,而是过路的时候仓促所著的。

当时不像我们这样,找资料只要手机打开,键盘按按,身边没有参考资料的话,所有资料都是必须装在脑子里的,作为看过那么多书的人,老子很可能是只记得有这样的理论,但是不清楚出自哪本书了。

于是造成了一个问题,老子的书中不仅是没提到“易经”,其实也完全没提到任何其他经典。如果据此来说老子没受到易经思想影响,是不成立的。

那么也有人会有意见,你小别姑苏做不到,不代表老子这位大圣人做不到啊,圣人一目十行,过目不忘不是应该是基本功吗?

 

好吧,我当然无法和圣人比肩,但是孔子翻易经,韦编三绝的故事大家还是听过的吧,把书都翻烂了,这得看多少遍?古人做学问的方式不是我们能做到的啊。虽然孔子也不能代表老子,但是至少说,不要神话圣人这个概念。

 

就算老子真的是一个过目不忘的奇才奇人,但是也不代表他必须要引用别人理论的时候也要标注一下啊。

 

首先这本书是在仓促中写就的,其次呢,我们得明白,什么情况下需要引用别人的理论?就是自己还不算权威的情况下,需要引用权威人士的理论来加强自己作品的权威性,老子作为一个已经名满天下,受人信赖尊敬的人,对自己领悟的道理非常自信,已经完全没有必要引用别人的道理来加强自己的理论基础了。

 

孔子和易经。刚才说了老子和易经的关系,然后就不得不说说孔子和易经的关系了。


孔子曾问道于老子,孔子壮年的时候,经鲁昭公批准,带着弟子南宫敬叔,乘一辆两匹马拉的车,到周都洛阳学礼,期间他拜访了老子,带着一只大雁做见面礼,两人席地而坐。

孔子向老子学习的内容很多,回到鲁国后,孔子说了一段话来描述老子。他说:“鸟,我知道它会飞;鱼,我知道它会游;兽,我知道它会走。会走的,可以网,会游的,可以钓,会飞的,可以射,这世上大概只有一种东西,我们对它没法,这就是龙。龙风里云里随便来去,上天入地自由自在,完全没法捉摸,老子,大概就是龙吧。”

子曰:'鸟,吾知其能飞;兽,吾知其能走;走者可以为罔,游者可以为纶,飞者可以为矢曾。至于龙,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。吾今日见老子,其犹龙邪!'"

那么老子对孔子的评价是什么呢?

没有评价,老子只给了孔子一句话。
“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,仁人者送人以言。吾不能富贵,窃仁人之号,送子以言,曰:‘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,好议人者也。博辩广大危其身者,发人之恶者也。为人子者毋以有己,为人臣者毋以有己。”老子说:富贵之人临别时会送钱,有德识的人临别会赠言,我没钱,那就只好冒充一下有德识的人,送你几句话了。

聪明深察之人之所以常常会遭难,这是因为好议论人家是非,博学善辩识见广大之人,之所以常常会危及自身,这是因为好揭发他人之恶。为人子、为人臣者,只有能忘了自己才行啊。

这句话很有深意,因为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,其实就是这句话的引申思想。不管孔子还是老子,对礼法和道德的基本观点都是“别多管闲事”。

孔子说:道听而途说,德之弃也。
老子说:为人子者毋以有己,为人臣者毋以有己。


从老子的这句话中,我们能理解的含义是,你作为一个人降生在世上,首先,你是一个儿子(女儿)的身份,而后,你是国家的公民的身份,当你完成这两个身份的义务后,你才是你自己。

很多人自己没照顾好,自己家人没照顾好,就去征讨别人的过失,那样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好。如果你能先做好一个儿子,做好一个公民,那时候天下自然也就承平了。

当然这不是重点,重点是什么?老子对孔子的赠言,全是一副劝诫的口吻,长辈对晚辈的语气,那么老子对孔子的评价,也可见一斑了——当然这只是对壮年的孔子的评价。

孔子是在晚年才接触到易经,《论语•述而》载,子曰:‘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。’

孔子哀叹,为什么我看到易经这么晚呢?要是能早几年,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就读到易经,那么我就不会再有任何大的过失了。

可以说,这是一位超级大儒,给易经的最高评价了。

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,孔子对于50岁之前的自己也是评价很低的,认为自己有很多过失不足,但是对于学易之后的自己,应该是相对满意的,不然上面那句话也不成立了。

至于这句: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。

其实历来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是有争议的,古人的话语精炼,所以很多时候的意思要靠猜,还要联系上下文,有人认为孔子这句话意思是说河洛理数的五和十是易经数理的精髓,如果他早点发现,就不会错这么久了。

河洛理数中的五和十两个数字确实非常重要,具有特殊的地位。

还有人说,孔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,就算“加数年”,也不会到50岁啊,这不得加上“数十年”才行吗?

至于我的解读,我认为论语是一部教人做人做事,为人处事的书,首先书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的,集合成册,所以这样一部育人主题的书里,不可能出现术家的技法,所以五十和河洛数理没有关系。

这句话其实就是一句慨叹,赞美易经的话,加我数年其实也就是个口头语,好比我们说,要是早一点知道,这个“早一点”只是一个代词而已,去年发生的事情,我们也能说早一点,十年前的事情,我们也能用早一点来形容。

但是所有的争议,都不能反驳孔子对易经的尊崇。

孔子读易如痴如醉,以至于将捆扎竹简的牛皮绳翻断了三次,有了韦编三绝这个成语。而后孔子给易经做了注,整理了相关的资料,为易经写了《传》,当然,和文王演卦一样,孔子是不是真的做了《易传》历史上也是很有争议的,但是这个不妨碍我们学习易经,也不是我们有能力探寻真相的,所以我们采信易传是孔子所做的这个说法,以体现易经易传的价值。

由于儒家大多赞成六经都出自孔子,所以易经才能在中国2500年儒家文化中大放光彩,因为所有的读书人都必须要熟读六经,易经又被誉为群经之首,在古代是必考题之一。

所以历史上但凡有点能耐的读书人,都精通易经,正是有了这些聪明人的一代代解读,才有了现在形形色色的术法流传。

很多人都知道,古代有名的术家,很多都是举人进士甚至状元,而不是我们印象中路边摆摊的算命先生。也正是因为历来解读易经的都是这样一群被称为全才的聪明人,才使得我们民族在古代的政治、军事、社会、医疗、制造、化学等各种领域都大放异彩。

还有一点大家不得不注意到的是,古代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医学家、科学家、数学家,艺术家几乎都是出自道家的,而道家又是集易学思想大成者,是易经的方法论表现形式。

说了这些,我们对易经的历史地位有了一定的了解,也了解了我对易经的定位,我们不要排斥说易经用于预测是小道,恰恰相反,预测一个人的一生或许是小道,但是预测一个社会,一个国家,一个世界,一个宇宙的运行规律,才是真的大道。

爱因斯坦十九世纪初,1916年就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,1928年,保罗·迪拉克预言了天使粒子的存在,而被人膜拜的凡尔纳、达芬奇这些天才,更是大多数预言都已经被实现了,没有这些预测,人类科技文明如何进步?人类社会发展会停滞多少年?

所以,易经用于寻求规律的预测,并不是丢人的事情,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,但是也不要只把易经的使用停留在玄学阶段,忽略了辩证的本质,那样就真的只是迷信了。

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,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预测,我们出门要看天气预报,我们上班要预估路程路况,我们股票买涨看跌,对国家经济的展望,都是预测。

我们坐飞机,几点起飞,几点降落,这个也是预测,只要是当前不知道结果的事情,都是属于预测范围的,只是我们通常都用自己的器官感官,经验,科技仪器来做预测手段,但是易经的预测,由于古人的科技限制,只能通过数学化的方式来开展。

前面说了,易经,是处于“理法”层次的学问,是原理的阶段,那么易经这些卦爻符号,到底代表啥呢?

免费学紫微